杏MAP导航

SINGAPORE SINGAPORE  (AFP or licensors)

不斷發展的新加坡天主教会

新加坡天主教会的歷史與鄰近的馬來西亞有著密切的聯繫。1972年,新加坡升格為總主教區,直接隸屬聖座,楊瑞元是總主教區首位華裔總主教。1981年,新加坡與聖座建立邦交,該國《憲法》充分保障宗教自由。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進行訪問的一項重要活動,乃是於9月12日下午在國家體育場主持感恩祭,探望這個邦國的天主教会團體。這個教会團體雖然在全國人口中屬於少數,卻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將在教宗此行的“合一與希望”主題的激勵下,更上一層樓。

新加坡地方教会的起源

新加坡天主教会的歷史與鄰近的馬來西亞有著密切的聯繫,首批傳教士於16世紀伴隨著葡萄牙殖民者從葡萄牙來到馬來西亞。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45年抵達馬六甲。1558年成立的馬六甲教區屬果阿總教區,那時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荷蘭人占領群島後,傳入新教加爾文宗,天主教被禁止。

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19年控制新加坡後,天主教得以恢復。1821年,一位傳教士在島上找到了大約12名天主教徒,1829年增加到200名,1838年發展到500名。1825年,葡萄牙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幾年後,巴黎外方傳教会建起了一些聖堂和學校。其中一位是若望·馬里耶·伯雷爾(Jean-Marie Beurel,1813-72)神父,他負責建造了善牧主教座堂、一所由基督學校修士會負責的男校和一所由耶穌聖嬰修女會負責的女子學校。

由於聖座與葡萄牙之間關於保教權問題的長期衝突,當時的馬六甲教區的天主教徒從一開始就被劃分到兩個教会管轄區,而直到1886年簽署了新協議,問題才得到解決。葡萄牙傳教區的天主教徒受澳門(當時的葡萄牙殖民地)主教管轄,而法國傳教區的天主教徒則受阿瓦和勃固(Ava e Pegu 當時的緬甸)宗座代牧區管轄。

馬六甲教區於1840年被取消,並於1841年被西暹羅宗座代牧區取代,也就是後來的馬六甲-新加坡代牧區。1888年,馬六甲教區恢復,從那時起,葡萄牙傳教士與巴黎外方傳教会傳教士一起合作,鞏固了教会在新加坡的存在。

在日本占領期間(1942-45年)新加坡教会遭受嚴重打擊,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得以復興,當地教会加強了在教育、衛生醫療和社會領域的工作。1972年,新加坡升格為總主教區,直接隸屬聖座。1977年,楊瑞元(Gregory Yong)蒙席成為總教區首位華裔總主教。楊總主教的繼任者是謝益裕(Nicholas Chia)總主教,隨後,吳成財 (William Goh Seng Chye) 於2013年接任總主教職,2022年,教宗方濟各擢升吳總主教為樞機。

1981年新加坡与圣座建立外交关係。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1986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第32次国际牧灵访问时,新加坡是其中的一站。

新加坡今日教会的狀況

世俗与多元化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城邦国家,在全国500万居民中,佛教徒占33%,基督徒為18%,穆斯林则占14%,还有更小的印度教团体。

新加坡是一个世俗国家。《宪法》保障充分的宗教自由,即信奉、实践和传播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前提是宗教活动不能违反公共秩序、健康或道德的法律。《宪法》中另外一个重要条款是维护宗教和谐。

总体而言,新加坡政治当局的政策以促进与宗教的对话与合作為基础,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领域。在政府支持的各种措施中,跨宗教组织(滨谤辞)是一个促进分享不同信仰经验的非政府组织。这个城邦国家中眾多的混合婚姻也有利於不同宗教间的和平共处。

國家與教会之間的良好關係:天主教会自然得益於國家與教会之間的良好關係,這良好關係的具體表現,首先是在1981年新加坡與聖座建立了外交關係;其次,2015年在慶祝獨立50週年的機會上,李顯龍總理確認雙方的良好關係;之後,2016年新加坡陳慶炎總統對梵蒂岡進行了正式訪問。

充滿活力及不斷發展的教会:儘管處於消費主義價值觀和唯物主義傳播的世俗社會中,天主教会仍擁有將近40萬名信友,是東南亞地區最具活力及不斷發展的地方教会之一。一半的信友通常都會參與主日彌撒,聖堂總是座無虛席,這也得益於教会的許多成員來自移民。新加坡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基督宗教,特別是天主教,是這個城邦國家唯一人數增加的宗教。當地教会在社會領域的積極參與以及大量參與禮儀活動都是教会活躍臨在的明證。

链接网址:&苍产蝉辫;

订阅电邮新闻:

2024 Sep 12,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