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会議默想:在世界的黑暗時刻,讓我們重新發現關係
(梵蒂冈新聞網)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參閱:路十30-37),我們找到同道偕行旅途上象徵性的蹤跡:這是本篤會安傑利尼(Maria Ignazia Angelini)修女10月7日上午在梵蒂冈保祿六世大廳默想的要點,並且如此帶領與會者們省思《工作文件》第二部分關於「關係」的主題。
修女提出「关係网」的概念,并强调在「编织」关係网之前,必须先「看见」。这正是同道偕行精神的基础:在有爱的地方,必会开啟新的视野。
一条道路,不同视野
安傑利尼修女指出,从聖史路加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同道偕行的旅途,即: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的路,是綜觀所有可行途徑的視野。同道偕行的旅途也是如此,它从許多層級出發,有很多不同的方向,但道路只有一條。對於走這條路的人來說,福音帶給我們啟示,不同的視野由此敞開:有的人看一看就走過去,有的人从另一邊遠遠地繞開。在秉持同道偕行精神的談話中,多少故事交織在一起,多少期待落空,或者某個觀點會逐漸成熟」。
看近人的目光
这个福音比喻极具现实意义。修女表示,「恰恰在今天的黑暗时刻」,世界上发生「手足相残的战争」,世人倒在地上「半死不活」,如同福音比喻中的那个人一样。
修女問說,我們這幾天反覆聽到「為了使命的同道偕行精神」,但是哪一個使命呢?她強調,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的路乃是使命所有路線的典型。某個人在路途上一看見他人的不幸遭遇,就動了憐憫的心,變成關心近人的撒瑪黎雅人,無法再離開那個「半死不活」的可憐人,具體活出教会「慈母心腸」的一面。
說到這裡,修女鼓勵與會者們在同道偕行的教会裡重新發現女性的各項職務。
抵拒冷漠的诱惑
那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沒有把自己當成主人,而是「給予引導,集結他人之力,將傷者託付於人,編織一張關係網,建設白白付出的文化」。這描述的就是我們,就是教会,因為教会是「接納所有人的地方」。然而,冷漠的誘惑依然存在,它是整個社會的禍患,而且它「也想方設法誘惑同道偕行的教会」。
安杰利尼修女最后强调,这个比喻的重点在於「看见」。也就是认出他人,接近他人,成為近人。我们应当「进行心灵的皈依,并且重新规划世界」。
链接网址:&苍产蝉辫;
订阅电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