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MAP导航

搜索

教宗公开接见:怜悯首先关乎人性,然后才是宗教课题

教宗良十四世28日在週叁的公开接见活动中,继续进行“耶穌基督——我们的希望”為主题的禧年要理讲授系列。当天,教宗就另一个比喻进行了反思:慈善的撒玛黎雅人。

(梵蒂冈新聞網)教宗良十四世5月28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週叁公开接见活动,继续“耶穌基督——我们的希望”為主题的禧年要理讲授系列。当天,教宗对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进行了反思。他说,“事实上,耶穌所讲的这个比喻,场景恰是一条道路、一条艰难险峻的道路,如同人生一样。那躺在路旁受伤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关於耶穌每次停下脚步来照料我们的记忆,就会使我们更懂得怜悯”。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要理讲授的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我們繼續默想福音中的一些比喻。這些比喻是改變視角、使我們向希望敞開的契機。有時候,希望之所以缺乏,是因為固守於某種僵化、封閉的觀點;而比喻則幫助我們从另一個角度看待事物。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一位学有专精、学富五车的法学士;然而,他却需要改变视角,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没注意到其他人(参阅:路十25-37)。他实际上询问耶穌如何“承受”永生,用一种将永生视為明确权利的表达方式。然而,在这个问题背后,也许恰好藏着一种要被关注的需求:因為他唯一请耶穌解释的是“近人”这个词,其字面意思是“那个靠近的人”。

為此,耶穌講述了一個比喻,那是一段使提問發生變化的旅途:从“誰愛我?”轉向“誰懷有愛?”前者是不成熟的提問,後者則是已領悟自己生命意義的成人的提問。發出第一個問題時,我們待在角落等待;而第二個問題則驅使我們踏上旅途。

事實上,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場景恰是一條道路、一條艱難險峻的道路,如同人生一樣。那是某個人走的路,他从山上的耶路撒冷走下來,前往位於海平面以下的耶里哥。這幅畫面本身就已預示可能發生的事:他的確遭到襲擊、被毒打、洗劫,而且被留在那裡,半死不活。這經驗發生在某些境遇、某些人,有時甚至是我們信任的人,奪去我們的一切,將我們遺棄在路上時。

不过,人生正是由一连串的相遇所构成;而就在这些相遇中,我们的真实样貌便会显露出来。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他人面前,面对他的脆弱与软弱,我们可以决定怎麼做:是要加以照顾,还是装作没事。一个司祭和一个肋未人也走同一条路下来。他们都是在耶路撒冷圣殿中服务、生活在神圣空间中的人。然而,敬礼行為并不会自动使人具有怜悯的心肠。事实上,怜悯首先是关乎人性的议题,然后才是宗教的课题!在成為信徒之前,我们先被召成為“人”。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司祭和那个肋未人在耶路撒冷逗留多时后,急着赶回家。正是这份匆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的匆忙,常常妨碍我们心生怜悯。凡是认為要以自己行程為重的人,就不愿為他人停下脚步。

但请看,一个确实能够停下脚步的人来了:他是撒玛黎雅人,也就是属於一个被轻视的民族的人(参阅:列下十七)。关於他的情况,经文没有交代其行程方向,只说他在旅途中。这裡与宗教虔诚无关。这位撒玛黎雅人之所以停下来,单单只是因為他是一个面前有另一个需要帮助者的人。

怜悯透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福音作者路加描写了那位撒玛黎雅人的举动,我们称他為“慈善的”,但在经文中,他只是人而已:撒玛黎雅人走靠近,因為若你想帮助某个人,就不能想着保持距离,而是必须投身其中、弄脏自己,甚至可能被沾染;他先用油和酒為受伤的人清洗伤口,然后為之包扎;他扶伤者骑上自己的牲口,这表示他亲自承担起对方的重担,因為唯有愿意分担他人的痛苦,才是真正的帮助;他把伤者带到一间客栈,在那裡付了“两个银钱”、大约是两天的工资;他还承诺自己会再回来,如果有额外的开销再付款,因為对他而言,对方不是一个待投递的包裹,而是一个需要照料关怀的人。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何时才能中断自己的旅程,怀着一颗怜悯的心呢?一旦我们明白,那躺在路旁受伤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那时,关於耶穌每次停下脚步来照料我们的记忆,就会使我们更懂得怜悯。

因此,让我们祈祷,愿我们在人性上不断成长,好使我们的人际关係更加真诚、更富怜悯之情。让我们向基督圣心祈求恩宠,好能更加拥有祂的那份情操。

链接网址:

订阅电邮新闻:

2025 May 28,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