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禄继承人名号的歷史
(梵蒂冈新聞網)新任教宗接受依法当选伯多禄继承人后,在他履行其它任何义务以前,首要之务就是要选择他的名号。执事级枢机首席枢机在圣伯多禄大殿中央阳台以拉丁文宣布「我们有教宗了」以后,要立即公布新教宗的领洗圣名,以及他所选择的宗座名号。
另取名号的悠久传统
按照歷史悠久的传统,教宗的名号不同於其领洗圣名。这选择依循了首位教宗、圣伯多禄的先例,他出生时取的名字是西满。
这个习俗在基督信仰第一个千年内就已经形成,意味着当选為伯多禄继承人有如第二次诞生。在基督信仰最初几个世纪,多位教宗选用新名号,因為他们的本名源自外教信仰。
然而,不是所有教宗都採納這個作法。歷史上的266任教宗,只有129任選擇了新名號。這項傳統於公元955年成為慣例並流傳至今,从那時起,只有兩位教宗打破慣例,他們是哈德良六世(1522年至1523年)和瑪策祿二世(1555年)。對於修會出身的教宗,宗座名號實際上成了他們人生的第三個名字。
选择名号的原因
谈到名号的选择,很多教宗会选择他们前一任或前几任罗马主教的名号,以表达尊重、景仰、认同或延续性。这也表现出他们渴望步履前任的芳踪,推进之前宗座牧职的重点。
另外有些教宗会选择不同於前一任的名号,有时候这意味着创意和改变的承诺。以教宗方济各為例,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以亚西西圣方济各的名字為名号的教宗。
最常见的名号:若望、额我略、本篤、庇护
在教宗史上,最常見的名號便是若望,聖若望一世於523年成為首位選擇此名號的教宗,他也是位殉道者。最後一位選擇以若望為名號的是意大利籍的龍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他於1958年當選為若望廿三世,2014年由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
其它常選擇的名號涵蓋了額我略,以紀念額我略一世教宗,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聖大額我略(590年至604年)。最後一位以此為名號的是1831年的額我略十六世教宗。本篤的名號也獲選16次,包括2005年的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
还有一些是传统上常出现的教宗名号,例如:克莱孟、依诺增爵、良,以及庇护。
在1775年至1958年期間的11位教宗,有七位以庇護為名,也就是从庇護六世(1775年至1799年)到庇護十二世(1939年至1958年)。帕切利(Eugenio Pacelli)選擇以庇護十二世為名號,因為他與庇護九世(1846年至1878年)有家族淵源,而且對庇護十世(1903年至1914年)心懷感激,1954年將庇護十世冊封為聖人。再者,此選擇也表達出帕切利教宗對庇護十一世(1922年至1939年)的認同。正是庇護十一世將帕切利擢升為樞機,並任命他為國務卿。
此外,有些名字从未成為教宗名號,諸如:若瑟、雅各伯、安德肋和路加。而且,沒有任何教宗選擇以伯多祿為名號,以示對首位教宗的敬重。
六位教宗以保禄宗徒為名号
然而,有六位教宗选择以保禄宗徒的名字為名号,其中有教宗蒙蒂尼(惭辞苍迟颈苍颈),他的名号是保禄六世(1963年至1978年)。这选择反映出他牧职的一大重要面向,即踏上海外的使徒之旅。
两位教宗选择双名号
首位選擇雙名號的教宗是1978年的盧恰諾(Albino Luciani),以強調與若望廿三世及保祿六世的連貫性。他的繼任者沃依蒂瓦(Karol Wojtyla)做了同樣的選擇,取名為若望保祿二世。
至於本篤十六世,他在2005年4月27日舉行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中解釋道,他選擇以本篤為名號,是為了在精神上與本篤十五世教宗和諾爾恰的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相連結。本篤十五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時期引領教会,聖本篤則是西方隱修制度的創始人、歐洲的主保之一。
链接网址:&苍产蝉辫;
订阅电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