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教宗會議 :歷史上的改革及近十位教宗的當選
(梵蒂冈新聞網)“弟兄們!當从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宗六3)。从«宗徒大事錄»記載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教会从初期開始就有選舉的作法,並且在主教的選舉上也一直沿用這個習慣。在選舉主教時,信徒團體、地方神職和周邊地區的主教們都有責任,羅馬的主教選舉也不例外。
尼古拉二世和额我略七世的改革
如上所言,教会从初期開始就有選舉的作法。不過,在選舉教宗時,很難確切定出各方,即信徒、神職和主教所擔任的角色,很可能是信徒們表達他們的意願,提出候選人,神職人員仔細挑選,最後由主教們表決。主教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當選者的合法性予以承認。因此”民眾歡呼,神職指定,主教表決”這一表達由此而來。
直到第四世紀初期,信徒和神職人數還不算多,教会尚處在困境的情況下,教宗的選舉都是一致通過,沒有遇到重大阻礙。到了基督信仰獲得自由,教会開始迅速擴展並且特權和影響日益增加的時日,事情便起了變化。
教宗的職務在當時信仰團體和政治社會的重要性以及沒有明確參選各方的職權範圍,便導致在選舉教宗時的濫用權力現象。各方聚在一起舉行選舉的大會很快演變成意見不合甚至對立的局面,擾亂了選舉的正常進行。政治利益在選舉教宗這件事上的滲入使混亂進一步加重,政治當局以確保選舉的正常進行和公共秩序為藉口,从不放棄干預行動。
自第4世紀起到第11世紀,世俗權力對選舉教宗的影響力越來越令教会憂慮。羅馬皇帝、哥特國王、東羅馬帝國皇帝、加羅林王朝、地方封建主都不一而足,甚至德國皇帝也設法用各種形式左右教宗的選舉。世俗權力的干預有各種形式,从批准、確認當選者,到通過施加各種壓力實際指定教宗人選,甚至強迫選舉人按照他們的意見投票,以致有時作出超越他們權限的行徑,罷免教宗或強行讓某人當教宗。
情況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因此急需深化改革,除去俗人權力對教宗選舉的影響。這項旨在將選舉主教和教宗的責任歸還給教会的改革運動的主角正是額我略七世(Gregorio VII)。他做過幾位教宗的顧問,後來當選教宗後便盡力扭轉這種局勢。在他之前,尼古拉二世(Niccolò II)教宗於1059年在拉特朗宮召開主教会議,頒布«因主之名 »(In nomine Domini)諭令,徹底改變了選舉教宗的程序。
当时参加会议的是112位意大利主教。文件规定必须由枢机主教选举教宗,其他人,即神职人员和民眾的责任只是依据古老传统,对选举结果表示赞同。在有动乱教宗的选举无法在罗马举行的情况下,枢机主教们可以在他们认為适合的其它任何一个地方或城市聚在一起选举教宗。尼古拉二世在諭令中明确规定,这项选举不是祝圣或就职,而是授予获选者教宗的职务和尊严。至於世俗皇帝,只是承认他有获知选举结果的荣誉,有同意这一结果的特权。
尼古拉二世的諭令在選舉教宗的歷史上開闢了新時代,由立偽教宗而導致的分裂運動越來越少見,而且選舉教宗的程序也以越來越正常的節奏進行。額我略七世發起和推動下的改革運動在1179年亞歷山大三世(Alessandro III)頒布的«無論如何要避免的»(Licet de vitanda)法令中達到頂峰。
藉着这道法令终於规定只有枢机才能选举教宗,3个等级(主教级、司鐸级、执事级)的枢机在教宗选举中是有同等地位的选举人,并且明定教宗的当选须有叁分之二以上的选票方才有效。依照这道宪章,主教级枢机、司鐸级枢机和执事级枢机聚在一起,组成唯一的身体,一个不折不扣的特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后来取名為枢机团,因為枢机们肩负的共同和相同的责任,就是选举教宗,这项任务保留至今。
現代和當代選舉教宗的會議都是以參選樞機在短時間內選出基督代理人為特徵。自20世紀初至今,這期間還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時代的變遷,多次的選舉教宗會議給教会歷史和世界留下印記。
从20世紀初期至今舉行的10次選舉教宗會議
庇護十世(Pio X)教宗:本名若瑟·薩爾托(Giuseppe Sarto),原是威尼斯的宗主教,他在第7次投票中被選為教宗,當時是1903年8月4日。那次選舉共用了4天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1914年9月3日,在不到3天的第10次投票中,選出被擢升為樞機僅3個月的博洛尼亞的總主教雅各伯·德拉基耶薩(Giacomo della Chiesa)樞機為教宗,取名為本篤十五世(Benedetto XV )。
在20世紀最痛苦和最長的一次選舉教宗會議中,選出米蘭的總主教阿契爾?拉蒂(Achille Ratti)樞機為伯多祿繼承人,當時是1922年2月6日,他在第5天第14次投票中獲選,取名號為庇護十一世(Pio XI )。那一年也是墨索里尼策劃向羅馬進軍的一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之際舉行的選舉教宗會議是整個20世紀中最短的一次:僅在兩天內第3次投票中就選出教宗庇護十一世的國務卿帕切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樞機為教宗,當時是1939年3月2日,取名為庇護十二世(Pio XII)。
繼庇護十二世之後,1958年10月28日,在第4天第11次投票中選出威尼斯宗主教安傑洛·龍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樞機為新教宗,取名號為若望二十三世(Giovanni XXIII)。1963年6月21日,在第六次投票中選出米蘭的總主教蒙蒂尼樞機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繼承人,取名保祿六世(Paolo VI)。當時的選舉時間僅用了3天。
1978年8月26日,出乎意料地選出威尼斯的宗主教阿爾比諾·盧恰尼(Giovanni Luciani)樞機為新教宗,他在兩天4次投票中得到法定票數,取名號為若望保祿一世(Paolo VI)。可惜這位教宗任職只有33天。之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78年10月16日,波蘭克拉科夫的總主教卡洛·沃伊提瓦(Karol Józef Wojty?a)樞機在第3天第8次的投票中當選為伯多祿繼承人,取名若望保祿二世(Giovanni Paolo II)。
繼若望保祿二世之後,聖座教義部部長若瑟·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樞機在第4次投票中獲選為第3個千年的首位教宗,當時是2005年4月19日,取名號為本篤十六世(Benedetto XVI)。
本篤十六世在任期近8年後宣布引退,樞機團在第5次投票中選出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樞機為普世教会第266任教宗,取名號為方濟各。
链接网址:
订阅电邮新闻:丑迟迟辫://飞飞飞.惫补迟颈肠补苍苍别飞蝉.肠苍/锄丑/苍别飞蝉濒别迟迟别谤-谤别驳颈蝉迟谤补迟颈辞苍.丑迟尘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