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萊斯修女从肯尼亞發聲:殘障並不代表無能
羅塞琳·萬巴尼·瓦芙拉修女(Roselyne Wambani Wafula,fsp)
“作為天主教修女,尤其是作為聖亞納方濟各修女會(Suore francescane di Sant'Anna)的修女,我們蒙召來服務最脆弱的人群。我們致力於減輕人們痛苦、推動積極改變,這也不斷促使我們為所照顧的眾多弱勢者發聲”,貝特萊斯(Beatrice Jane Agutu)修女如此強調道。她管理著位於肯尼亞基蘇木(Kisumu)市的聖瑪爾定包瑞斯特殊學校(la scuola speciale S. Martino Di Porres),為超過300名患有各種身體障礙的兒童提供服務。她不只是在敘述經歷,而是呼籲轉變模式,來為弱勢人群提供關愛、支持和同情。
貝特萊斯修女曾經是一名普通學校的老師。然而,一個深根於她心中的召叫引領她走上了探索特殊教育的道路。那是一個始於2003年的經歷,她當時在一所聾啞學校服務。“即便我以前沒有學習過手語”,修女告訴梵蒂冈新聞網,“可是我的決心和同情心促使我往前走”。今天,她已經能與聽障者流利的溝通。
贝特莱斯修女就如同孩子们的知己、嚮导、导师和母亲一样。她的职责远不止语言教学。“我照顾着叁百多名患有各种残疾的儿童,包括脑瘫、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等”。
进入修女的这所学校也并非易事。為了让孩子们得到正确的诊断并在学校中获得恰当的安置,父母必须在入学前带领孩子通过复杂的医疗和教育评估程序。“我们的学校是这些孩子们的家”,修女解释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限制在家裡,如同累赘一般被对待,不為外界所知:这种孤立加剧了孩子们的脆弱性,并限制了他们的机会。”
学校还是很多人的救赎之地。孩子们在那裡找到了接纳、自由、友谊、归属感、学习和成长机会,最重要的是,他们寻得了爱。贝特莱斯修女对学生潜力的坚信不疑让人动容。她看到的不是学生的身体障碍,而是他们未被开发的能力。修女的积极态度也印证了她的理念:“残障并不代表无能”。她的眼界超出了孩子们面临的挑战,她看到了每个孩子身上的潜力。
“管理学校是一场持久苦战”,贝特莱斯修女指出,她的学校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政府支持不足、资源短缺以及学生的迫切需要都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常常将这些孩子视作负担,这给修女和她的团队带来了严峻考验。
很多父母无法提供基本必需品,更别谈援助和特殊教育的开销,他们因养育残障儿女而不堪重负,并常常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寻求帮助。修女讲述道,“政府提供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像我们这样的机构只能独自承受这些挑战”。修女的团体也难以满足学生们的迫切需求。然而,修女和她的团队仍然坚持不懈,向孩子们提供教育以及基本的护理,包括食物、衣服和医疗护理。
最令人痛心的挑戰也許是廣大團體的冷漠。學校非但沒有得到援助,卻經常被視為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學校和學生們被邀請為教会的活動做貢獻,但有時只得到微薄的經濟支持。在梵蒂冈新聞網的採訪中,兒子患有腦癱的奧拉雷女士談及,她們這些父母遭受的恥辱是,人們認為一定是孩子父母做錯了什麼,才導致這樣的後果。她呼籲社會理解此類客觀事實,最重要的是不帶偏見地接納這些兒童,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照顧和支持。
虽然存在诸多障碍,但仍有很多非凡的成功时刻。一位年轻女生曾经无法读书写字,却成為了一名传教士,并鼓舞着同龄人。“这些故事激发了我的热情,并推动我继续照顾这些孩子,建设一个不论能力如何,所有儿童都会得到重视和支持的世界”,贝特莱斯修女说道,“这些孩子应该受到讚美,而非怜悯”。
最后,贝特莱斯修女邀请所有人共同培育残障儿童的梦想和潜力。“加入我们”,修女鼓励道,“建设一个残障并不意味着无能,却是非凡成就的催化剂的世界。”
链接网址:
订阅电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