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大?梅希科修女在乌克兰的经歷:重建家园和希望
斯維特拉娜?杜霍維奇(Svitlana Dukhovych)
在烏克蘭,冬季已經來臨。在太平歲月裡,此時人們總是喜悅地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降下,感受腳下踩著的皚皚白雪,在暖和的屋子裡與家人共度漫長的冬夜。今天不幸的是,此刻恐懼瀰漫,很多烏克蘭人現在唯一的念頭是如何熬過寒冬,直到四月份為止,冬日往往嚴峻,氣溫會降到攝氏零下25度,而且許多電廠和中央供暖設施已毀於俄方轟炸。此刻最脆弱的莫過於那些因炸彈而失去家園的人。光是在基輔一帶,2月24日俄羅斯入侵以來的頭幾個月,就有超過1.2萬間私人房舍部分受損、約5千間房舍全毀。數百棟高樓大廈也遭遇同樣的命運。然而,並非所有居民都決定逃走,很多人仍留在故土,以重建自己的家園和生活。
重建希望
「一名婦女告訴我,她親眼目睹自己的住家在20分鐘內完全燒毀,只剩一間避難小屋,她跟她丈夫現在住在那裡。對他們來說,每天早晨醒過來時,舉目所見都是斷垣殘壁,令他們深感痛苦。」聖母顯靈聖牌修女會的瑪爾大?梅希科(Marta Meshko)修女如此表示。該修會創建於斯洛文尼亞,自2005年起在基輔服務。這幾個月以來,該修會與「烏克蘭德保祿」(De Paul Ucraina)組織的志工一起為烏克蘭首都周圍村莊的居民提供建築材料,以便於開始重建那些被炸彈摧毀的家園。修女強調,「看到這些人在失去一切後,非但沒有為他們所遭受的不義災禍而怨天尤人,反倒是立刻以善舉作出回應,重獲生命的希望,這實在是個奇跡。在這悲慘處境中看到他們還能展現出感激和希望,令我深受感動」。
取得建筑材料
瑪爾大修女表示,以這種方法來幫助百姓的想法,源自於她从外喀爾巴阡州(Zakarpattia)返回基輔途中的體悟。入侵後的最初三個月,瑪爾大修女的團體在外喀爾巴阡州日夜祈禱。「要在此地、此刻、甚至是在此條件下活出福音。」這是瑪爾大修女在祈禱中懇求天主指明她的團體能如何在首都重啟服務時,第一個浮現的念頭。至於能為居民提供哪些具體援助,則是在瑪爾大修女與志工一起為基輔郊區莫遜(Moshchun)和薩加利齊(Zahaltsi)這些村莊的居民送糧食時得出答案。當時,一個名叫奧莉婭(Olha)的婦女向他們展示了她那面目全非的家。「我們當初要是至少有些材料,也可以自己重建家園,入冬前就能完工。」奧莉婭的這番話流露出信心,瑪爾大修女从中得到清晰指示,明白了她的修會向在烏克蘭的修女們提撥的援助戰爭受害者經費該用在哪些事情上。因此,瑪爾大修女決定購買材料來協助百姓重建家園,並且直接詢問百姓他們缺乏哪些必需品。
善的涟漪
面對苦難,分辨的進程推動得十分迅速,沒有時間浪費。所以,隔天瑪爾大修女和志工就著手研究村民們為接下來的重建所提出的材料。修女解釋道,「對於那些收到我們提供的材料的百姓來說,這是一股動力,帶給他們希望和喜樂,因為他們能夠動工。我們看見我們的援助激起了善的涟漪。比方說,有一戶从我們這裡收到加氣混凝土砌塊的人家,後來幫助另一個家庭修建屋頂。所以說,這裡有許多團結互助的善舉。在這些條件下體驗到這一點,為我彷彿是個奇跡。」
接触与聆听
瑪爾大修女也闡明為什麼他們的計劃不面向廣大群眾。他們寧可支持比較少的百姓,好能建立人與人的接觸,能探訪他們,與他們交談。這麼一來,修女也能開展她的牧靈使命:从而能聆聽這些鄰近首都的村民在俄軍占領期間的苦難。修女指出,「一個名叫哈里娜(Halyna)的婦女對我說,俄國人進村時,她和家人躲在冰冷的地窖裡。他們只能在晚上出來煮點食物。她的兄弟列昂尼德(Leonid)是個勇敢的人,他經常走遍村莊去餵那些被遺棄在牲口圈的動物、牛、雞、豬,以及主人們被侵略者趕跑的貓狗。哈里娜哭著對我講述說,俄軍對著她認識的人開槍,只是因為那個人開柵欄的速度沒有俄軍要求的那麼快。」
恶没有逻辑可言
瑪爾大修女也指出,人們雖然開誠布公地談論自己的痛苦,卻沒有心生絕望,所以有人向他們伸出手時,他們還能表現出感激之情。「我記得年逾八旬的席納(Sina)奶奶住在莫遜村。她家也被毀了,於是棲身在一個避難小屋內。我們決定為她購買一個預製的小木屋,她欣喜激動,難以相信我們為她做的事。這些人在很短的時間裡經歷了難以言喻、強烈又矛盾的情緒。今年年初,他們擁有的一切毀於一旦,現在則是遇到有人不求回報地向他們提供援助。」瑪爾大修女也在防空警報幾乎天天作響、俄軍導彈持續摧毀民用基礎設施、襲擊民房的時刻繼續服務。修女最後表示,「我深知我並不孤單。我知道上主與我同在,與我幫助的這些人同在。再說,通過祈禱,我能把他們的痛苦帶到天主台前,天主會賜給他們向前邁進的力量,不執著於罪惡,因為誘惑之一是分析罪惡,試圖理解它,但是罪恶没有逻辑可言,人們無法理解它。相反地,我們需要把自身的心力和思緒放在行動上,明白人們具體的需求,並且努力扶持他們」。
链接网址:&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