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MAP导航

搜索

圣阶朝圣地:基督受难前曾走过的台阶,世界上最神圣之地

传统认为,这是比拉多官邸的28级台阶,耶稣在被判死刑前曾走过的台阶。无数信徒来到罗马,跪着攀登这些台阶,为自己或已故亲人获得全大赦。这座朝圣地由苦难会会士负责守护,其中还保存着教宗的私人小堂,称为“至圣所”,内藏极具价值的圣髑。

(梵蒂冈新闻网)罗马宗座圣阶朝圣地是基督受难的卓越象征,坐落于距离拉特朗圣若望大殿仅几步之遥的地方,这里在14世纪亚维农教廷时期之前,曾是教宗的古老官邸——拉特朗宫。朝圣地内保存着28级台阶,传统认为这些台阶来自比拉多官邸,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妇海伦(厂补苍迟'贰濒别苍补)运至罗马。海伦被誉为第一位基督徒考古学家,在公元327年至328年间前往圣地朝圣时,为寻找耶稣的生活遗址进行了大量研究。

自1854年起,根据庇护九世教宗的意愿,苦难会会士负责“永久”守护圣阶。苦难会的神恩就是“促进对主受难的纪念”,正如其创始人圣十字保禄(San Paolo della Croce)所言,这是“最伟大、最奇妙的圣爱工程”。

禧年期间预计将有一百万游客

我们离开拉特朗圣若望广场那标志性的繁忙城市交通,步行前往这个数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地无数朝圣者所敬仰和参观的圣地。在150年前由庇护九世教宗所建立的隐修院中,院长莱昂内洛·莱迪神父(Padre Leonello Leidi),给我们作了介绍:“通常一年内我们接待的访客超过五十万人次。今年预计将达到一百万人次。”他还为我们介绍了为禧年安排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每周五下午(七月和八月除外)举行的拜苦路和用多语种举行的弥撒。

运送工作在一夜之间完成

莱迪神父解释说:“这座朝圣地可以追溯到西斯笃五世(Papa Sisto V)教宗时期,他于1590年建立了这座朝圣地。前一年,教宗要求他信任的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将圣阶从古拉特朗宫的北侧迁移到现今的位置,置于四个阶梯的中央。据记载,这一迁移工作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我们掌握的确切信息是,自公元1000年以来,这28级台阶就被朝圣者们认定为基督多次踏过的台阶,当时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总督府受审并被判处死刑。”

大理石上膝盖留下的痕迹

根据古老的传统,朝圣者只能跪着攀爬圣阶。大理石台阶上的凹槽是一代又一代朝圣者经过的痕迹,1724年依诺增爵十叁世教宗在台阶上覆盖了胡桃木板。莱迪神父承认:“攀爬非常费力,这种克苦行为意味着一种补赎,一种对基督受难的感同身受。”

耶稣的血滴

在朝圣地院长指引下,我们注意到第一级、第十一级和最后一级台阶的中间部分胡桃木板上镶有玻璃板,透过这些玻璃可以看到下面的黄铜十字架和刻在大理石上的十字架:“根据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传统,基督在受鞭刑后,他的血滴落在了一些台阶上。

这些如今已看不见的痕迹仍然是朝圣者在此停留时虔诚敬拜的对象,他们会将头或圣物放在上面。”在2020年完成的修复工作中,移除石阶上的木板时,发现了许多祈祷文、十字架、念珠、圣像卡片或为祈求特殊恩典的亲人的照片。如今,这些物品由苦难会会士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展示柜中。

一条适合所有人的补赎之路

在这次由“梵蒂冈博物馆艺术赞助人”资助、梵蒂冈博物馆工匠们实施的修复工程中,在圣阶周围的四个楼梯中的一个安装了升降平台,以便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完成朝圣并获得全大赦。在朝圣地中,一年中的每一天,而不仅限于禧年,只要满足常规条件,如告解、领圣体、念信经和为教宗的意向祈祷,即可获得全大赦。

艺术促进信仰

在攀爬两侧的两段阶梯时,朝圣者可以默观75幅精美的圣经场景壁画,这些壁画绘制于16世纪,受西斯笃五世(Sisto V)教宗委托,由至少12位不同的画家创作,覆盖了墙壁和拱顶。这是一部穷人的《圣经》,帮助朝圣者沈浸在救恩史中。此外,圣阶的路径周围还装饰著33幅描绘基督受难的壁画。朝圣地内的绘画总面积达1700平方米。我们跪著攀爬28级台阶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更容易感同身受并默想救世主的苦难。

博尼法爵八世构想出禧年的地方

攀爬结束后,我们来到了朝圣地的核心——圣老楞佐堂,也被称为“至圣所”。最初,这座小堂被包含在拉特朗宫内,首次被提及是在8世纪的《教宗名录》中,它是教宗的私人小堂。莱迪神父将其称为“早期的西斯汀小堂”,并指出“这里曾举行过圣周的一些礼仪”。这里也是“新当选的教宗前往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举行就职仪式的游行起点”。圣阶朝圣地的院长指出:“我们可以想像,正是在这个地方,博尼法爵八世教宗构想出了1300年第一届禧年的理念。”

教宗的私人小堂

小堂由一扇厚重的青铜门封闭,穿过这扇门,便进入了一个装饰着哥特式元素和罗马学派壁画的房间,这些装饰是由尼各老叁世教宗所要求的。在我们脚下,铺设着如同珍贵地毯般的科斯马蒂式(肠辞蝉尘补迟别蝉肠辞)地板,由斑岩、花岗岩和大理石镶嵌而成,这些材料来自古代帝国时期的古老建筑。

非人手所绘的圣像

一进入圣所,目光便被一幅古老的基督宝座像所吸引,这幅圣像自第二个千年的初期便被珍贵的银板覆盖。它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5世纪末至6世纪初。这幅圣像一直被尊称为“至圣救主”,这也是邻近的拉特朗大殿的称号。对于这幅圣像的作者、起源以及它如何来到罗马,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古老的传统,这幅圣像由福音作者路加开始绘制,并由天使完成,因此被称为“补肠丑别谤辞辫颈迟补”,即“非人手所绘”。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教宗们会在复活节早晨前往“至圣所”,参与阿纳斯塔西斯(础苍补蝉迟补蝉颈蝉)礼仪,即打开封闭圣像的门板,这一礼仪象征着基督从坟墓中复活。此外,在8月14日晚上,即圣母升天节前夕,至圣救主的圣像在礼仪游行队伍护送下,穿过罗马广场,直到圣母大殿。在黎明时分,圣像会与“罗马人民救援之母”像相遇。

保险柜祭台

在受人敬仰的圣像下方,矗立著一座加洛林时期的祭台,只有教宗才能在此举行弥撒。这座祭台形似一个保险柜,由青铜门封闭,周围环绕著厚重的铁栅栏,并由一套非常复杂的锁具系统锁住。13世纪的青铜门上雕刻著圣伯多禄和圣保禄的像,以纪念曾保存在这里的两位宗徒的头颅。祭台内部是一个由良三世(Leone III)教宗时期的柏木制成的圣髑盒,里面保存著教会初期多位圣人的圣髑,以及其他与耶稣基督生平相关的圣髑:从耶稣的凉鞋到圣女依搦斯(Sant'Agnese)和圣女巴西德(Santa Prassede)的头颅。这些圣髑曾保存在珍贵的中世纪圣髑盒和展示柜中,自1905年起,它们被保存在梵蒂冈宗座图书馆的圣髑博物馆中,如今成为梵蒂冈博物馆参观路线的一部分。

最后晚餐餐桌的碎片

在小堂入口门对面的墙壁上,保存着一个木头和水晶制成的圣髑盒,里面存放着一块木片,传统认为这是耶稣在圣周四最后晚餐中斜倚的餐桌的一部分。

进入这个充满永恒神圣氛围的环境时,静默与神秘感笼罩著每个人。墙壁上的铭文写道:“Non est in toto sanctior orbe locus”——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神圣的地方了。

链接网址:
订阅电邮新闻:

Photogallery

圣阶朝圣地
2025 Mar 01, 10:05